目录
前言
- 第一章 基本概念
- 第一节 什么是人类生命
- 第二节 人生的活动
- 第三节 人生的变化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人生时空洞理论
- 第二节 初步认识与理解时空洞
- 第三节 人生与时空洞的基本关系
- 第三章 衍生理论
- 第一节 人生多元理论
- 第二节 人生实用理论
- 第三节 人生机运理论
- 第四章 初步应用
- 第一节 一加一等于几
- 第二节 回答几个生活问题
- 第三节 人生时空洞与养生
- 第四节 怎样运用人生时空洞理论
- 第五章 基本属性
- 第一节 自然性与社会性
- 第二节 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
- 第三节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
- 第四节 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和谐
- 第六章 综合应用(一)
- 第一节 你幸福吗
-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
- 第三节 道德与法制
- 第四节 诈骗
- 第五节 游泳
- 第七章 基本关系
- 第一节 认可度
- 第二节 评估思维
- 第三节 实用理论
- 第八章 综合应用(二)
- 第一节 仇恨
- 第二节 两性关系
- 第三节 地球是平的
- 第四节 游戏
微信手机同号
136 0265 6525(阮凯)
-
浏览量:1230作者:阮凯
第三节 道德与法制
在人生中,关于道德与法制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令我们迷惑而纠结的问题,所以有必要运用前面这部分内容,进行梳理与看待。从人生时空洞理论来看,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互相需要互相拥有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一个人有可能对其他人产生好的作用与影响,也可能对其他人产生不好的作用与影响,构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怎样才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良性的互相需要互相拥有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呢?那么,就要求每一个人能够约束自己的作用,调节自己的作用,彼此适应。
人生时空洞有限,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个定律而时刻对自身的需要拥有作用影响进行调节,以免对其他人造成伤害。人生针对其他人的作用与影响,有两种应对方式,一种是突破与拓展,一种是调节与适应,相比之下,调节与适应的方式更容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良性循环,而当其他人的作用,超出了自身调节与适应的限度,我们才能采取突破与拓展的方式。
综上所述,道德的本质就是:人生通过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自身的作用的约束,调节与适应,以对其他人造成更好的影响,降低或减少对其他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道德是人自身所产生的一种符合大多数人好坏标准的力量,需要有意思、行为、习惯的过程,所以,道德实质上就是一种自觉,就是自觉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再来看礼仪,各个地域的人们通过约定俗成,形成了一套习惯性的称谓、言行举止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这样,在平凡重复的生活中,提升了每个人的存在感,让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上升,所以,礼仪也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我们的言行举止在有意或无意间对其他人受到不良的影响,我们会说:对不起、不好意思,这样,我们是想安抚对方以免形成积怨而恶性循环。
有时我们为了表达尊重与关爱的心意,我们会送上礼金和礼品。
有朋自远方来,见面给个拥抱,表示欢迎,席间主人反复念叨:招待不周多多得罪,送别时说:慢慢行、再见,其实这些礼节并非多余、繁琐,这些都是主人表达对客人的尊重、挽留等等,尽量弥补在有意或无意间对客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主人与客人在彼此的心目中的存在感增强,从而提升各自的幸福感。
在一个社会中,人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平衡与和谐的程度如何,决定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整体平衡与和谐的标杆。
当人生缺乏自觉性,其作用对其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超出了权威机构(国家)制定的限度(法律),对他人的自然性(人身)和社会性(财产等)构成了伤害,就称之谓犯法,应受到相应的惩罚。这就是法制。
法制依靠的是一种来自于外界的一种“震慑力”,而道德依靠的是一种源自于自身的约束、调节与适应能力,也就是自觉性。
道德所构建的平衡与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所谓“道不拾遗,夜不蔽户”,更加淳朴与自然,人生会过得很简单,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内耗。法制也能构建一个平衡与和谐的社会,只不过在法制建设中,罪犯想逃避制裁警察要抓住罪犯,这种猫和老鼠的游戏永无休止,法律与犯法者之间持久的博弈,还有惩戒罪犯所采用的牢狱、死刑等,都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并且对人生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构成伤害。
在道德与法律之间,有一条线,在这条线内不自觉行为称之为没有道德,越过这条线的不自觉行为称之为违法。我们把这条根据自觉程度所设置的线称为道德底线。
相比之下,由道德所构建的平衡与和谐的社会,正是我们的目标,人类的未来。所以弘扬道德、提倡道德、培养道德、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成为关键,再一次证明了人类的未来必将进入自觉时代------这是一个具有很高层次道德水准的时代。
在现阶段,因为人们的自觉性普遍还不是很高,所以,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建立一个安定团结、平衡与和谐的社会,维护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走向繁荣富强。
那么,在现阶段我们怎样弘扬道德、培养道德、提高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这关系到我国在实现物质上的“小康社会”的同时能不能在道德精神领域也实现“小康社会”,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平衡与和谐,这也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前面这部分内容,着重于“解释世界”,“解释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我们能不能尝试运用前面这部分内容,对我们在现阶段的一些方式方法有所改变,从而实现我们的目标呢?下面我就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道德与法制方面的问题来说明我们应该作怎样的改变。
首先来看“见义勇为”,当一个人的自然生命(人生)或社会生命(财产)受到威胁和伤害,“需要”帮助的时候,另一个人能够以自己的“拥有”,去抵抗威胁与伤害的发生,以维护一种平衡与和谐, 这是一种自觉的表现,视其情节,我们可以判断见义勇为者自觉性的强弱。
见义勇为是一种自觉的表现,所以权威机关(国家)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因为表彰表现了全社会对见义勇为者的认可,对一个人不同程度的认可,可以提升这个人的幸福指数。
另外,国家要对见义勇为者重奖。
既然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设置了罚款,但为什么不能在很多领域设置奖励呢?所谓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我们都是以钱的多少来定义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既然市场经济可以让一个“有能力”的人在一夜之间暴富,为什么不能让一个有道德的人在一夜之间暴富呢?
------
我们可以根据自觉性的强弱,视其情节,把见义勇为分为十个等级来进行奖励。对于那些跟行凶歹徒搏斗,成功救出受害人而不幸牺牲、奋不顾身冲进火海,救出被困老人和小孩而自己严重烧伤等等一级见义勇为者,奖他一千万又有何妨,难道有谁会“眼红”吗?
这种奖励并不是钱的问题,这表明了国家坚定不移、旗帜鲜明地站在道德精神的立场上,一种对全社会的指引与导向。
这里有人会说,国家哪来这么多钱奖励呀,既然我们在很多领域有罚款,为什么不能把这些罚款直接变成奖励基金呢,再说的话,见义勇为太多,说明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和谐与平衡,我们应该为此“买单”,等到我们这种持续的奖惩发挥效力之后,社会趋于平衡与和谐,说不定再不用花这么多钱了。还有人会说,如此高的奖励,在现阶段会不会有人自编自演“见义勇为”情节而骗奖呢?
所以,见义勇为的情节很重要,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根据情节判断自觉性的高低,如果在情节中存在作假的嫌疑,应该降低等级或者取消,如果确认为作假,那么应收回奖金并处以巨额罚款,不能因为这种因数而影响了国家的机制。
我们再来看“拾金不昧”,失主丢了钱,拾金不昧者捡到钱还给了失主。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简单的行为,在目前国家承认私有财产,但个人有保管财产的责任的情况下,失主没有尽到保管自己财产的责任,必须承担一定的后果,拾金不昧者捡到钱之后,他完全可以利用人生时空洞的限制与阻碍,就是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钱据为己有,但是拾金不昧者没有这样做,而是把钱交还给了失主。这种行为就是一种自觉行为,所以拾金不昧者应该得到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同时失主也要为自己的失责承担后果,所以,我们在表彰拾金不昧者的同时,国家应规定失主应拿出所失金额的百分之十给拾金不昧者,这样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个百分之十至少体现了这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失主对个人财产保管不力应承担后果,也好让他吸取教训,以后妥善保管个人财产;第二,教育每一个人要懂得感谢、感恩;第三,国家应立场坚定地站在拾金不昧者这一边,而不是彻底地原谅失主的过失,尽管拾金不昧者可能碍于情面不愿接受,但国家有规定,所以他也可以选择将这个钱捐给慈善机构。
相同道理,前段时间发生的“许霆案”中,如果许霆在发现柜员机出错,能把所得款项还给银行,那么,他可以按国家规定得到银行一定数额的钱,因为银行也有过错,当然,如果许霆把钱据为己有,并想逃避惩罚,那就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所以就要受到惩罚。我相信如果许霆知道国家有政策规定银行必须反馈一定数额的钱,他应该会选择把这些不该得的钱还给银行。所以我们要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处理来引导人们,这样,当其他人再遇到这种情况,也许就不会象许霆这样纠结了。
所以我们要在很多生活细节中,体现国家的一种引导、导向,体现弘扬道德精神的决心,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好人好事”,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前段时间争论不休的“老人倒地路人该不该扶”的问题。老人倒地,无论是别人撞到、路人撞倒还是老人自身原因倒地,路人都应该将他扶起来,因为当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路人用自身的“拥有”提供帮助,这是一种自觉行为,虽然难度不是很高,也应该表彰。现在有一种情节就是,老人有可能利用人生时空洞的限制与阻碍,佯装倒地,讹诈路人,出现“好人没好报”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作两个改变,第一,路人撞到老人,只要路人不是故意的,而是无意中撞到的,属于未知元造成的“过失”,并不是不自觉,如果他能将老人扶起来并送去医院等,那么,法律规定,路人没有责任,没有必要承担所有医药费,即便老人“讹诈”也没用。法律要严惩的是那些撞到老人后逃逸的人,只有那种人属于不自觉。所以,我们可以一个人的自觉程度来界定责任而不是完全以造成的后果来界定责任。第二,老人无论什么原因倒地路人都应该扶起来,如果从另一个元来看,老人存在“讹诈”情节,一旦被认定,属于一种不自觉行为,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按照人生实用理论来说,不同的元要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不能用同一种应对方式去应对所有的元,不能把两个不同的元混为一团。所以,即便老人是在“讹诈”,路人也要将他扶起来,这或许是一种更高程度的自觉性,而老人的“讹诈”行为,理应受到处罚,甚至可以用这种处罚去奖励路人。
与这个情节相同的是,现在,社会上对于“乞讨”行为普遍受到质疑,新闻媒体公布了许多“弄虚作假”的乞讨情节,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碰到乞讨,该不该给?这个疑问考验我们的同情心。
那么,按照前面的思路,对于乞讨,即便是在弄虚作假,我们也要给,因为这是我们的同情心的体现,也是一种自觉性的体现。但是,乞讨行为一旦被认定为弄虚作假,也要受到处罚。
小时候,每当家门口站着一个“要饭”的,大人就让我抓一把米放进他口袋,我问为什么,大人说,要是我们没饭吃,也要去讨米,别人也会给的------,也许正是这样朴素的道理培养了我的同情心。
人生有很多未知元,也许因为天灾、疾病、车祸、破产等等,最后我们不得不选择作一名乞丐,然而,乞丐却受到社会的质疑,那么,最后一条路是不是只有跳楼了呢?
所以,对乞讨行为的质疑,将会动摇我们以及下一代人的同情心,产生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还有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也让我们产生了该不该捐、捐给谁的疑问。现在的答案是,一定要捐,但是,对于慈善机构出现的腐败问题也一定要深纠。
在现阶段,我们还可以在各个领域以自觉性为依据,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制定一些标准、模式与规则来处理道德与法律问题,进一步提升全民的自觉性。
例如前段时间出现的“狗头金到底归谁”的问题,新疆牧民捡到一块狗头金,新疆牧民把这件事公布在网上,这是一种自觉意思的体现,就是说新疆牧民并没有利用人生时空洞的限制与阻碍,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狗头金据为己有,而是公之于众,所以需要奖励,假定狗头金市场估价120万,那么,在这个环节国家应奖励新疆牧民百分之十就是12万。如果新疆牧民能将狗头金主动上缴国家,这是一种自觉行为,更需要奖励,在这个环节给予新疆牧民的奖励是百分之二十就是24万,假如新疆牧民是在国家的教育动员下将狗头金上缴,说明自觉行为不够,奖金减半就是12万。假如新疆牧民经国家教育动员拒不交出狗头金,那说明没有一点自觉行为,国家依据相关法律没收狗头金,鉴于新疆牧民有一定自觉意思,免于罚款。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新疆牧民捡到狗头金之后,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据为己有,那么,新疆牧民将受到道德良心的考验,并且一旦被发现巨额财产来历不明,将没收全部财产,还要接受法律制裁。
当然,具体奖金数量要根据情节而设定,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在处理很多问题上就有了依据、标准与模式。也让全民知道国家的政策,作出正确的决定,以免产生纠结。
国家通过持之以恒的正确的引导与导向,通过处理各个细节中作为,让民众感受到自觉性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觉性,提升道德。
反之,假如我们总是让老实人“吃亏”,让善良人“伤心”,让诚实的人“被骗”,让好人“没好报”-----,那么,我们有什么资格有何颜面哀叹道德沦丧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
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小培养,世代传承。
我在文章的前言里说要在学校开设一门人类生命学课程,小学阶段就叫生活常识,中学阶段就叫人生启蒙,大学阶段就叫人类生命学了。
在小学阶段,是人生良好习惯等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对小孩的言行举止进行训练、磨练,怎样运用礼貌用语、称谓,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等,要千百次地练习,直到小孩养成习惯为止。对于一些有可能对其他人构成伤害的行为,要让小孩学会调节,自我约束,也要进行千百次的练习。也要懂得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寡言少语的小孩或者喜欢打架的小孩,要更多次的训练。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做一个诚实、善良、正直的人,但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善良、正直的人,我们却不是很清楚。
比方说诚实,我们要监督与检验孩子的每一句话,防止小孩开始“说谎”,一般说谎都有被迫的因素,所以我们要及时排除这个因素,要教会孩子实话即使很“丑陋”也要讲,谎言即使很“漂亮”也不要说。同时也要用有效的办法训练提高小孩识别谎言的能力和辨别“善意的谎言”。所以,在教育领域的“实用性”的研究,通过怎样的教育来改变人类,塑造“新人类”,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这篇文章的后面部分还将深入探讨与研究。
再说善良,要培养小孩的同情心,一般人只有经过“苦难”才能增强同情心,而现在的小孩很少尝到“苦难”,那怎样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呢,有时候我们觉得现在的小孩都“狠心”,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湖南卫视有一档节目叫“换位”,就是让一个城里生活优越的孩子与贫困山区生活艰难的孩子经过短暂时间的换位生活,这样来培养小孩的同情心,善良的本性,这也是一种方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小孩参与到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等活动中来,这样培养小孩同情弱者、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善良的本性,以后我们或许还能找到更有效的办法来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
最后说正直,教育小孩远离那些不良的诱惑,明确什么是“好的对的”,什么是“坏的错的”,特别要提醒小孩,不要相信“吸烟就是有型”、“吸毒就是刺激”等等错误的观念。勇敢坚定地站在正义正确的一面,这些更需要千百次的提醒和纠正。
所以,在生活常识这本教材中,可能不需要太多的空洞说教,而主要是通过训练,练习来规范小孩的一言一行。就好像小孩要通过千百次的练习写字一样,何况是言行举止,更需要训练、练习。
在中学阶段,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说小学阶段是在行为举止上的规范和塑造,那么,中学阶段就必须从“内心”、“心灵”上来进行训练和塑造,然而,因为人生时空洞的限制与阻碍,我们是很难把握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因此很难找到实用的方法,批评过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批评又会放任自流,这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一个人心灵的塑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采用什么方法,能够塑造出符合高度文明时代要求,具有高度道德水平的人类,是人类面临的难题,也是我这篇文章所要研究的终极目标。
在教育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实用性相对较强的方法,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比方说要求中学生每天写反省日记,按古人“一日三省”的说法,每天反省自己有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情、有没有做错事染上不良习惯、有没有撒谎等等,并监督、检验学生有是不是坦诚,有没有改正。
还有一个就是要求中学生每天为他人做一件事情,比方说为家里人洗碗、为班级打扫卫生,为外婆梳理头发、为小同学背书包等等。并要进行严格的监督与检验。
这样,通过成年累月的长时间的练习,形成一种诚实、善良、正直的习惯。
当然,以后通过我们的努力研究,还将会找到更多更好更实用的方法来塑造一个人的心灵,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到了大学阶段,就必须对人生中的很多课题来加以研究。基本思路是这样:小学阶段要学会说“对不起”,中学阶段要懂得“为什么要说对不起”,而到了大学阶段,就要研究“当自身言行对别人造成伤害之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求得别人的谅解”这样的课题。
在现有的教学课程中,也曾经有过“思想品德”的课程,但是,因为在这门课程中缺乏对学生行为举止的规范与练习,因此流于空洞说教:也曾经有过“政治”课,但要一个中学生去面对“国家大事”,显然实用性不够,中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的份了。
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中,好像并没有道德、礼仪方面的培养,而是把这个重要的过程推给了“家庭教育”。
然而,试问一下:我们现在有哪怕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教材吗?家庭教育基本上就是: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教出什么样的小孩,有些家长本身就没有受到过很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更不知道怎样来进行家庭教育了。
所以,家长又把他推给了学校教育,于是学生在这种互相推诿中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时机。
在寻找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根源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从家庭教育中寻找原因,难道学校教育就完全没有责任吗?
最后,我们还必须能够有理论依据来回答诸如“我讲道德、有自觉性,但别人不讲道德、没有自觉性,我不是吃亏了吗?”等问题。在文章后面,还将继续探讨。
现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建成物质文明上的小康社会,还要建成精神文明上的小康社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建成精神文明上的小康社会呢?难道要靠街头巷尾的标语口号和大会小会的反复“念叨”吗?
所以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在很多地方作出调整与改变。我在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两个途径,通过这两个途径,我们可以在建成物质文明上的小康社会的同时,也建成精神文明上的小康社会,让整体社会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处于平衡与和谐。
那么也就是说,当我们建成了一个具有一定的物质文明的社会的时候,我们可以调整政策,弱化市场经济,同时建成一个具有高度道德水平和轻微法制的社会。
什么叫“高度道德水平和轻微法制”社会?就是说全民的自觉性提高,道德水平提高,主要依靠自觉性、道德来维持社会的平衡与和谐,犯罪率明显下降,当然,也会有人“犯错”,对于这些“犯错”的人,可以采用劳动教育、社区服务教育以及第二次学校教育等等方式,让这些人改正错误。
有关道德与法制这个领域的话题就探讨到这里,也许我的论述存在缺点或不足,根据人生时空洞有限,人生的实用性也有限,所以是人都会有错,何况我是在运用理论,作一种全新的尝试。人生还有很多领域,还有很多我们产生迷惑与纠结的地方,鉴于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我相信,人们只要用心地读完了这篇文章,用心地领会其内涵,或者通过学习我的这些应用,也一样能够运用前面这部分理论来解决其他领域的疑难问题,或者也可以同我一起探讨其他领域的疑难问题。
习主席在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流、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习主席指出:“只有以我国实践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与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习主席指出:“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要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
听了习主席的讲话,我激动万分,夜不能寐,我坚信我是走在习主席所指引的一条康庄大道上,为我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努力拼搏。
央视有一个节目叫《开讲了》,其中有一个科学家说:科学将改变未来,人类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时候有一个女大学生站起来提问道:科学确实改变了未来,但同时也改变了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那么人类如何面对这种问题。科学家讲了,我们这个地球如果人口不超过七十亿,科学家还有办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如果超过了七十亿人口,那科学家也没有办法了,科学家也很诚实地回答:我也不能回答你这个问题。
是的,自然科学确实能改变未来,但是,自然科学能解决道德与法制方面的问题吗?能解决战争、军备竞赛、恐怖袭击、偷渡、难民等等问题吗?能解决人口问题吗?能解决仇恨、伤害等问题吗?------
自然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突破与拓展”,但人类更需要的是一种对自身的“调节与约束”,以适应环境与自然,彼此适应,这种对“人”的改变就是哲学与社会科学所要肩负的重任。
在《开讲了》节目中,还有一个科学家说:科学是严谨的,现在已经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了------。
没错,现在,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的确不可能有很重大的突破,然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在本世纪能不能取得伟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