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 第一章 基本概念
- 第一节 什么是人类生命
- 第二节 人生的活动
- 第三节 人生的变化
- 第二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人生时空洞理论
- 第二节 初步认识与理解时空洞
- 第三节 人生与时空洞的基本关系
- 第三章 衍生理论
- 第一节 人生多元理论
- 第二节 人生实用理论
- 第三节 人生机运理论
- 第四章 初步应用
- 第一节 一加一等于几
- 第二节 回答几个生活问题
- 第三节 人生时空洞与养生
- 第四节 怎样运用人生时空洞理论
- 第五章 基本属性
- 第一节 自然性与社会性
- 第二节 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
- 第三节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平衡
- 第四节 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和谐
- 第六章 综合应用(一)
- 第一节 你幸福吗
-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
- 第三节 道德与法制
- 第四节 诈骗
- 第五节 游泳
- 第七章 基本关系
- 第一节 认可度
- 第二节 评估思维
- 第三节 实用理论
- 第八章 综合应用(二)
- 第一节 仇恨
- 第二节 两性关系
- 第三节 地球是平的
- 第四节 游戏
微信手机同号
136 0265 6525(阮凯)
-
浏览量:1138作者:阮凯
第五节 游 泳
每年夏天,也就是学生放暑假期间,从地方媒体上都会看到:有学生到水塘里玩耍溺水身亡了,或者偶有耳闻,谁家的小孩不小心被淹死了------。
每次听闻这种不幸,我们都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也有人大声疾呼:溺水已经是少年儿童第一大杀手,家长老师们要警觉,一定要加强安全教育,一定要看护好小孩学生,一定要小心,不要在没有同伴没有大人陪护的情况下玩水,所有有安全隐患的地方都要有警示标志------。
不幸的是第二个夏天到来的时候,这个故事又会重演。
我在童年时期也玩过水,也有过“憋气”、“呛水”的经历,那是怎样一种极端恐惧、无法描述、难以忍受、非常痛苦的感受啊!
也许我天性异常敏感或者想象力异常丰富,每当我耳闻小孩溺水的新闻,我的这种童年的感受就会再现,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正处于生长期的、年幼的、鲜活的、旺盛的生命在怎样一种恐惧、痛苦的憋气、呛水中长时间地挣扎、翻滚,最后悲惨地死去------。
我想象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定想竭力喊出:为什么没有人教会我游泳?
不知道有没有地方政府对某一地区每年溺亡人口作一个统计,寻求降低溺亡人口数量的办法。
我们除了叹息、呼吁之外,有没有高度重视这个问题,认真研究过最实用的办法,难道我们就只能这样听之任之、促手无策吗?
我从人类生命学的角度,思考研究出了一套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现在提出来供全社会参考。
我的想法就是在学校里设置一门游泳课程。具体是这样: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三年时间,每年的六、七月(根据各地气候特点而定),每个班级每周安排半天时间为游泳课,由学校安排一处固定的游泳池等场所,男生由男教师带领负责,女学生由女教师带领负责,确保每个环节的安全,领队教师经过一定程度的培训,学生经过三年的练习,在小学毕业之前,经过统一考核,每个学生在无依托的情况下游完100米(要有安全保障),发给游泳合格证,那么,这个学生就可以凭其他成绩证明和游泳合格证升学。
以上想法,我的理由就是:
第一个理由
从心理学或者人生的自然性的角度来看,在童年、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好奇心萌发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好奇心最旺盛、最强的时期。好奇心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创造发明的原始动力,据研究,这是一种很宝贵的心里素质。相对于具有很强好奇心的小孩来说,水世界的确是一个神秘莫测、变化无穷的奇妙世界。当一个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的小孩面对水世界这样一个具有巨大诱惑力的未知世界的时候,小孩有可能把大人“注意安全,不要玩水”的谆谆告诫置之脑后,偷偷玩水从而酿成不幸。
我们大人也要反思一下,也许我们不经意地一句:注意安全,不要玩水。或者不厌其烦地啰嗦这一句话,其实我们是在与小孩的好奇心进行“对抗”,实质上我们是妄想以安全的名义泯灭小孩的好奇心,很显然,我们大人的这种安全教育,对于那些听话、懂事的小孩来说,可能有效果,但是,因为人生的多元性,对于那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小孩来说,不断没效果,反而会触发逆反心理,更加危险。
我小时候就属于那种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小孩。我玩水的时候也发生过危险,让我尝到了憋气、呛水的滋味,这是一种永生难忘的滋味。幸亏一个机敏的小伙伴拉了我一把,我才脱离了危险。
我常常慨叹生命的伟大,同时我也感叹生命其实很脆弱,根据人生机运理论,如果没有那个小伙伴拉我一把,我的命运将会产生重大改变,我的自然生命消失了------。
我发现我们大人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虽然我们都经历过童年、少年时期,但我们把那个时候的心理感受和生理特征却忘记得一干二净。我们常常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小孩,比如以不干净不卫生的大人标准,不让小孩“摸爬滚打”,其实小孩的这种摸爬滚打的天性,对于小孩身体的各个器官、每个环节都得到锻炼,变得强壮结实,是小孩为一生的健康在作准备;比如我们以大人的审美标准来替小孩打扮,以大人的智力水平考核小孩等等。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还是采取现在这种反反复复的安全教育或者警示作用,还在用一个大人的自律标准去要求一个小孩,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我们有可能失去那部分好奇心很强、活泼好动的小孩,或者说,这部分小孩更具危险性。
而这部分小孩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未来的开拓者、时代的精英。
现代教育顺应学生的天性,注重学生自然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采取被动的安全教育模式是不实用的。所以,防止溺水的最好办法,不是教育学生远离水、逃避水,而是学会游泳,热爱和拥抱水、驾驭和适应水,这也是一个教育原则的问题。
第二个理由
从人生的整个过程来看,十岁左右也就是差不多三年级到五年级这段时期,是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并且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也爱玩水,所以,这段时期应该教会每一个小孩游泳,这是每一个家长、老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增加学会游泳的难度甚至导致一部分人终身都不会游泳的结局。
从人生的自然性来看,人虽然不属于两栖动物,但人离不开水,人是可以在水中自由活动的。如果一个人终身都不会游泳,那么他的活动将会受到某些限制,甚至对水会产生一种畏惧逃避心理。所以,学会游泳,驾驭水适应水的能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能力,应该纳入到学生的生存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的课程当中去。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几千年之前的孔子就看出了人的智慧之源、仁爱之心跟水、山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这难道不也是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吗?
第三个理由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学校教育是一种最普及、最完善的教育体系,既然教会学生学会游泳如此重要,那么,学校、老师们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这一份义务和责任,进行周密地部署与安排,比方说寻找、租借或自建游泳池等合适的场所,师资力量的配备,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等等。
有人会认为,教会小孩游泳不应该由学校老师负责,应该由家长负责。
我们来看下现状:有很多家长自己都不会游泳,还有家长不知道如何教小孩游泳,没有教材,还有更多的家长常年在外,工作繁忙,小孩属于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
确实也有家长带小孩玩水或者进游泳培训班等,但这些都有很多条件限制。
所以,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家庭教育是一种多元化、残缺不全、高低不齐的教育模式,依靠这种教育模式不能达到“让每一个小孩学会游泳”的目标,何况还有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也许会更加不公平!
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就只能靠社会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小孩跟着几个大一点小伙伴或者也有大人去游泳,这样也能学会游泳。我就是依靠这种社会教育学会游泳的。
很显然,这种社会教育模式存在巨大风险,极容易发生事故,并且往往由于责任不清、证据不明而争论不休。我就是这样学游泳的时候侥幸捡回了一条性命。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媒体上看到相同版本:几个小孩一起玩水,有一个小孩不见了------。
很多时候,民众大声疾呼,领导高度关注高度重视,但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到呢?
把让每一个小孩学会游泳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课程当中去,并且作为一项考核标准,这才能体现我们真正地重视,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喋喋不休的呼吁。
第四个理由
学校教育毕竟是目前国家和民众投入最多的教育模式,有更多的资源,有更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我相信只要国家有政策,全社会都会支持,学校老师也会克服困难,比方说,学校附近没有合适场地,可以师生一起坐车到附近城镇租借场地等。
更重要的是,学校教育模式符合练习游泳所需的三个必备的安全条件:第一,结伴而行。有很多的小伙伴一起,互相照应,互相帮助,切磋技艺:第二,有大人在场。老师就是技术指导、有责任的大人:第三,先在浅水中练习,循序渐渐。可以根据学生身高不同,划分不同的区域,调整泳池的水深,确保水深不超过颈部。
尽管练习游泳的过程始终是一个高风险的过程,但只要学校老师尽心尽责,万一有个意外,社会、家长也会理解与支持。
在练习游泳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一些安全方面的教育,适当的性方面的教育等。
适当地增加一些户外课堂,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想象,对于学生的视力、皮肤等也是有好处的。
本来,关于设置游泳课程的内容是应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也就是在人类生命学课程的教材教程里面,那时理由会更加充分。
现在,为了那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放心不下、反复叮嘱的那份牵挂,为了那些爷爷奶奶们寝食难安,脚跟脚手跟手,颤颤巍巍的那份艰辛,一切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将来人类的未来------。
我现在迫不及待地提出来。我想这四个理由已经足够了。
教会每个孩子学会游泳,这并不是我的一种发明创造,大部分人都能想到,只是没有人象我这样认真地有条理地列举其中的理由。只是因为多种原因,我们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实现这种安排。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我在列举理由的过程中,运用了人生多元理论,人生实用理论。也运用了人生机运理论,就是学生学会游泳,预防溺水,有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我还根据人生的基本属性进行创新,就是通过调整和提高人生的社会性,让学生的自然性得到提高与发展。
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会怎样运用前面这部分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有人会问,你研究人类生命学,会不会得出什么惊天动地、骇人听闻的结论。我说不会,因为人类生命学不是邪教,不是歪门邪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属于社会科学。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类生命学理论体系,但是,人类从大量的实践中,通过无数的“血汗”、“泪水”,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教训,已经不可能出现很严重的错误了,只是在很多方面,还必须从理论到实践的反复雕琢,不断发展与提升。
因此,在这篇文章的后面部分,还将出现类似的章节与内容。我也是想用这篇文章证明一个道理:自然科学可以为人类带来一些眼前的“财富”、“利益”等,社会科学一样可以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多的“财富”、“利益”,社会科学还可以让人类少流很多“血汗”、“泪水”。或许我们欠缺的只是对社会科学的一份尊重与投入。
我也很清楚,我没有建立自己的权威性,在社会科学领域,我们还没有确定更多的原则和标准,来说明我写的就一定是正确的。人类在人生的很多问题上,还习惯于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的现状,热衷于打“口水仗”。也是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想到、说道但难以做到的原因。
人类社会的这种现象,在这篇文章的后面部分,将会有专门的章节进行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论述。
总之,我个人的影响力太小,我的声音太微弱。有人还会质疑:就凭你这篇文章,也不一定能挽救千千万万的溺亡儿童,或者让溺亡人口数量减低。
我从人类生命学的角度,运用正确的理论得出的结论,通过学校教育教会每一个小孩学会游泳,预防溺亡,这样能否挽救千千万万的溺亡儿童,必须要得到验证,这也是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难题,这个过程也许非常漫长,也许很短暂,现在就靠大家的眼光了!
就算因为我的这篇文章能够挽救哪怕只是几个儿童的生命,也是对我莫大的鼓舞!
为了那些牵肠挂肚、反复叮嘱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们:
为了那些寝食难安、颤颤巍巍的爷爷奶奶们;
为了那些在怎样一种恐惧、痛苦的憋气、呛水中长时间地挣扎、翻滚,最后悲惨地死去的少年儿童们;
也为了扫去我心中的一段可怕的阴影;
------
是时候行动起来了!不能再这样等待下去了!
我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善良有同情心的、无私有公德心的人们,大量地转发这篇文章,引起我们共同的思考与关注。
我的目标是:在新的一个夏天到来之前,我们能够达成一致,在学校里设置一门游泳课程,教会每一个小孩学会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