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浏览量:1279作者:阮凯

    第一节 你幸福吗


    总结一下前面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理论讲述人生时空洞理论以及引申理论;基本属性讲述人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如果从一种比较通俗的方式来看的话,可以这样理解:人生时空洞理论及其引申理论,其核心主要是解释人生的“大”与“小”的问题;人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其核心主要是解释人生的“强”与“弱”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我不说大家也可能会提出来,就是人生中“好”与“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来研究呢?在前面的内容里,完全没有涉及到人生的“好”与“坏”的问题,所以我列举的一些事例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比方说我描述吃饭问题的时候这样说:当我拥有“饭”时,我的实用方式是自己“吃饭”,但为什么在某种情况下我会给别人吃呢?也就是说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能拿出自己的拥有为别人提供帮助,这是一种被别人认可的“好”行为,别人就认为我是一个“好”人。再举一例,比如当一个共产党人不幸被捕,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共产党人到底是选择坚强不屈还是叛变投敌呢?如果从人生时空洞大小来选择或者从人生的“好”与“坏”的角度来选择结果如何呢?

    对于人生的“好”与“坏”的问题,现阶段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必须要有一种研究方式,能够逐渐深入认识清楚,否则的话,“说清楚人生”也还是一句空话。所以,我在后面必须要写这部分内容,到底应该如何来写呢?在这里我再卖一个关子,希望有幸看过这篇文字的人们也同我一起思考和回答这个问题。

    那么,从一种通俗的认识与理解的角度来看,是不是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或者是逐渐能够说清楚人生的“大小”、“强弱”、“好坏”这三个主要方面,我们就能够描述和解释人生中的所有问题了呢?

    我想现在的话,所有人都会认为这是不可思议、不可能的事情。的确,人生实在太复杂,说不清楚的问题实在太多。我写的这些理论方面的东西,能不能描述和解释人生中的一些问题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人生时空洞理论,当我们面对“未知元”比较多的时候,有一种实用方式,就是试验、反复试验。科学家在进行创造发明的时候,为解答一些“未知元”,要做无数次的试验,一个人最初进入社会,面对无数的未知领域,要不断地实践积累经验等等,这些都属于同一种模式。

    那么也就是说,要看我写的这些东西是否有用,只要试一试就知道了,其他的说多了没用。

    我生活的这个年代,文艺青年被认为是懦弱无能而受到无情的嘲笑,哲学思想被当作是空洞无用之物而被束之高阁。我写的这些东西极有可能被人们当作是软弱无力、空洞无用的东西。

    在这种环境与条件下,我可以运用人生时空洞理论,也就是说,因人生时空洞有限我改变不了环境与条件,我可以选择“调节与适应”,比如我调节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不被理解、受到冷落甚至嘲笑而悲观失望,丧失斗志,放弃我的诺言。另一方面我也要进行“突破与拓展”,也就是我要通过一些实际应用,回答一些人生中的疑难问题以至每一个问题,让人们看到我写的这些东西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与意义。

    人生中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很多,信手拈来就有一个: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是央视前几年正式提出来的,面对这个问题,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国家元首,都好像很难回答,要么支支吾吾,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冠冕堂皇地敷衍,要么环顾而言它------

    你幸福吗?这个问题是人生中一个最基本很普通的一个问题,既然我写的是人类生命学,就是在研究人生,如果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上,那还有什么用呢?

    前面的两部分内容,都有一些初步的应用,不过,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理论作为重点来应用的话,很有局限,容易产生疑问。根据人生多元理论,解释人生中的问题,要尽量地从多个角度、用多个理论来看待,才能更确切。所以现在我们可以把前面的两部分内容综合起来应用,是不是能把问题分析得更加透彻一些呢?

    你幸福吗?各种人有各种不同的回答。有人答:从相对论的角度来看,幸福是相对的,相对于某一部分人来说,你是幸福的,而相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你又是不幸的;有人答:有钱就幸福,有权就幸福,有房子就幸福等等-――,还有一种回答:幸福是一种感觉,你感觉幸福就幸福,你感觉不幸福就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叫幸福感。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要从感觉的角度来看待人生,在人生中,有哪些感觉是幸福的感觉呢?我们知道有很多种幸福的感觉,比如爱情甜蜜、事业成功、家庭和睦等等,也就是说,幸福是多元的,因为人生时空洞有限,我们不可能找出每一个元,只能用一种实用方式,就是选择与确定主元,省略次元。

    按照我所“拥有”的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以及综合归纳的能力,我选择与确定了人生幸福感的主元有四个:安全感、存在感、自由感、满足感。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安全感:这种感觉是人生中非常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种幸福感觉,因此我再把它分成两个元来描述,

    第一,人生要保障自身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不会受到伤害以及没有受到伤害的可能。比方说,人生的拥有必须能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不能缺衣少食,吃了上顿没下顿,居无定所等等,这些都会伤害人生的自然性,在现阶段,钱具备满足人生的基本需求的功能,所以,有钱、钱多、有存款、有固定资产、有比较可靠的生活来源、有房有车等等就会有幸福感,如果只是从这个元来看的话,就是说,人生时空洞比较大的话,就比较幸福,通俗地说,人生拥有财富、地位、名气等,生活富足、不为生活犯愁等就有安全感,幸福感就比较强。

    那么,幸福感到底有多强,怎样来表示呢?现在有一种表示法叫幸福指数,用数字来表示幸福感的强弱,具体直观,便于比较,有实用性。其实,这个幸福指数同我所用的“元指”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概念,按照前面用过的分析方法,因为人生时空洞有限,所以设置一个限度指数为100,然后得出每个元的指数,最后取平均值,就可以得到所要的元指,我把这种方法叫做人生多元分析法。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出幸福指数。

    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解决有关元指的计算方式,所以现在只能用一种比较实用的方式来确定元指,这种方式叫“评估”。

    为了具体、直观地应用,我还是以我个人的幸福感为范例来说明,我评估我的安全感的第一个元的指数为:31,(省略具体内容)。

    第二,人生要处于好的环境里,不要受到其他的不好的“作用与影响”,才有安全感。通俗地说,人不能处于如天灾、污染、疾病流行、物产匮乏等等自然环境以及如战争、犯罪、妒恨、残酷竞争、欺诈、缺乏诚信等等社会环境里,人生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好与坏的程度决定人生的幸福感的强弱。

    如果从这个方面来看,人生拥有财富、地位、名气等人生时空洞够大的人也不一定幸福。比如香港富豪王德辉,当他处于一个黑恶势力横行、社会治安不良的环境里的时候,他就可能遭受欺诈、恐吓、绑架等,其自然生命受到伤害;比如一代天王迈克杰克逊,当他处在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受到诋毁、诬陷、讹诈、勒索等,让他感到巨大的不幸,并因此而变得怪异、另类;比如世纪伟人毛泽东,当他处在一个政治斗争复杂的形势下,特别是在林彪事件之后,他的个人安全感受到极大的威胁,因此变得越来越脱离群众、远离现实、沉缅过去,从而作出了一些错误的指示。

    所以,如果只是从一个元来回答你幸福吗,如有钱就幸福等,这种违反人生多元理论的回答,肯定不能让人信服,最多只能说是有点点对但不完全对。当然,如果只从一个角度或用一种理论比如相对论来回答,也不能令人完全信服。

    我评估我的安全感的第二个元的指数为:43

    存在感:这种感觉是我通过综合归纳而总结出来的,是指人生的“作用”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同一层面上,影响力的大小决定着幸福感。

    通俗地理解,一个人在一群人当中,如果有权有地位或者受到其他人尊重,存在感就强一些。我们工作不仅仅为了“吃饭”,还是为了体现我们存在的价值,包括我写这篇文章;我们结婚生子,也是为了“延续”自己的存在;当我们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会产生自豪感;当我们为家庭、集体、国家争光,我们会产生荣誉感-----,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人生中,存在感是一种普遍的感觉,人生中有很多种“活动与变化”都是为了体现不同形式的存在感,只不过我们习惯用比如权利、尊严、自豪、荣誉、面子等等词汇单独进行描述。

    存在感的强弱,实质上就是幸福感的强弱,通俗具体地说,人生如果工作出色、事业成功、受人尊重、丰富充实等等,幸福感就强,相反,人生如果“作用和影响”比较小,没有权利尊严、不被重视、空虚孤独等等,幸福感就弱。

    我评估我的存在感的指数为:39

    自由感:就是指人生具备一定的社会性,使人生的自然性尽可能的得到舒展与发挥。通俗具体地说比如有没有比较充足的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有没有比较好的条件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等,有没有好的环境能够让人生获得在言论、生活、行动等方面的自主自由等等。

    从自由感这方面来看,人生的社会性不一定要很强才有幸福感,也就是说,人生如果钱不多、没有权利名气等等同样也会获得身心愉悦,有幸福感。

    还可以举几个类似的例子,比如说赚钱多的话,安全感指数增高,但赚钱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使自由感的指数下降;事业成功,存在感指数增高,但创业却要放弃很多自主自由的生活,自由感指数下降;结婚生子,存在感指数增高,所谓多子多福,但养育子女要承担很多的义务与责任,自由感指数下降------

    那么,也就是说,从人生多元理论的角度来看,幸福和痛苦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人生中会同时出现,人生不可能只有幸福没有痛苦或者只有痛苦没有幸福。所以,“苦尽甘来”,“风雨之后见彩虹”等等都是人生的至理名言。

    我评估我的自由感的指数为:41

    满足感:就是指人生通过自身的“调节与适应”也能提升幸福感,在同一条件和环境里,调节与适应能力的强弱决定幸福感的强弱。通俗地说,比如有的人不是很有钱,环境也不好,但是他觉得很满足,幸福感也比较强,有的人很有钱,环境很好,但他却不满足,幸福感也不强;比如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按理说应该很幸福,但是年轻人刚进入社会,调节与适应能力比较弱,遇到一些挫折失意等就会引发无尽的烦恼,所谓青春期的烦恼使年轻人的幸福感很弱,当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调节与适应能力也会增强,所以我们说乐观开朗能够让人生更幸福更长寿。

    幸福感不仅仅与条件环境有关,还与我们自身所“拥有”的调节与适应的能力有关,所以,你觉得幸福就幸福你觉得不幸福就不幸福这种回答是正确的,你可以为事业奋斗、赚钱、养家育子等等为幸福和快乐,那么,你的自由感也就不会下降太多,满足感的强弱也会影响其他幸福感的强弱,所以满足感也是人生幸福感的一个主元。

    但是,是不是说只要有满足感,其他的元就无所谓了呢?比方说一个人能吃饱肚子就满足,感到很幸福了,这样不行吗?如果满足感过强的话,人生的“突破与拓展”能力就有可能下降,那么,人生时空洞会越来越小,这样的话,安全感指数与存在感指数就会下降。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现状会越变越差。

    所以还是不能忘记人生多元理论,你觉得幸福就幸福觉得不幸福就不幸福这种回答,只是从满足感这一个元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

    我评估我的满足感的指数为:71

    以上是运用的人生多元分析法,在应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人生多元分析法只是一种方法,还必须要与人生所“拥有”的对人生的认识理解能力、综合归纳能力等等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准确地回答人生中的各个问题,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能力不同,特别是对主元的确定与选择不同,所以对问题的回答的精准度也会不同。

    还要明确一点,以上的分析只是针对多数人的一种普遍的分析,如果是针对一个人或者一个比较特殊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调整主元,比方说一个人已经身患重病、生命垂危,那么他的主元就只有一个:自然性与自然生命,其他的元就都是次元了。再比如有一个女孩,因为胖了一点而痛苦不堪,过的很不开心,幸福感很差,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她把个人形象这个我们一般当作次元的元当作了主元,所以这个女孩要学会正确的调节与适应,才能重新获得幸福感。

    那么也就是说,人生多元分析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让人产生很多疑问,还有待于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比如怎样确定与选择主元,怎样对待未知元等等问题,我在前面说过人生多元理论可以写一本很厚的书,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认识人生的多元性。等我把这篇文章写的差不多的时候,如果我的自然生命还存在,我也许还要把这本书继续写下去。

    再多一个角度,我们还要从人生的自然性与自然生命、社会性与社会生命的角度来衡量人生的幸福感。

    人生的自然性是指人生作为一种生物所表现的各种属性,比如能吃能睡、能跑能跳、耳聪目明等等,如果从感觉这一方面来看,就是说人生要保证身体的各种机能正常并有一定的强度,才会感到幸福,简单通俗地说,身体健康的程度如何决定人生的幸福感,当然,身体健康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健康。

    说到身体健康,大家都很明白,身体健康,吃什么都香,身体不好,吃什么都无味;健康是一,其他的都是零------。所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身体健康是人生幸福感的主元,为了能统一计算,我们也可以根据健康程度评估出指数。

    身体的健康程度对于人生的幸福感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如果身体不健康,那么人生的安全感、存在感、自由感、满足感都要下降,特别是当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自然性逐渐下降的时候,身体健康程度的就更加重要,所以当我们评估一个老龄人的幸福感的时候,把身体健康当作主元甚至唯一的主元。

    但是,我们也要时刻牢记人生多元理论,身体健康是人生幸福的主元,但不是唯一的主元,我相信大家的认识与理解跟我一样。

    人生的自然性与社会性、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平衡与和谐的程度如何,决定着人生的幸福感。

    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吃到喜爱的食品、有适合自己的优良环境、找到自己喜爱的工作、有两情相悦的两性关系等等多元方面的平衡与和谐就是幸福;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成员关系和睦、长幼有序、能互相理解与帮助、能满足各种物质与心理多元需求也是另一种层次的幸福;

    对于一种国家来说,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理解帮助、社会环境和平安康、国家比较强盛、能满足国民的物质与精神等多元需求相对与每个人来说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幸福;

    ------

    我评估我的自然性与自然生命的指数为:68

    人生的社会性是指人与人、人与其他事物共存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如果从幸福感的角度来看,人与人、人与其他事物共存的平衡和谐的程度如何,决定人生幸福感的强弱。通俗地说,当人生处于家庭、单位集体、国家、自然环境中间,是不是能达到平衡与和谐,有没有矛盾与纠纷,比方说一个人在家庭中可以满足人生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各种需求,并且人处在家庭的时间最长,所以大多数人把家庭和睦当成是人生的幸福,甚至把爱情甜蜜、婚姻美满、家庭和睦说成是幸福的归宿,由此可见家庭和睦美满对于人生幸福感的重要性。

    但是我们也不要忽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等关系的平衡和谐也关系到人生的幸福感。

    我评估我的社会性与社会生命的指数为:37

    我们已经从人生的“大与小”“强与弱”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感,这样是不是就该结束了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人生的“好与坏”还没写出来怎么办?

    我们为了更加全面,可以暂时借用一下后面的内容。

    人生的“好与坏”也关系到人生的幸福感,比如说一个黑帮老大,很有钱很有地位身体也很强壮等等,但是他的所作所为被千夫所指,人们对他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那么黑帮老大的幸福感也会很差;比如说一个人如果得到别人的认可、拥护、爱戴、赞赏、崇拜等等,这个人也会产生很强的幸福感。所以,其他人对人生的认可程度如何,也决定人生的幸福感。

    还可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贪官很有钱很有地位,人生时空洞够大,但是贪官的所作所为是其他人深恶痛绝的,人们一旦通过“突破与拓展”,发现了贪官的行为,贪官就要受到惩处,所以贪官即使在未被发现之前,其实幸福感很差,有的求神拜佛,有的装腔作势,有的逃跑,有的甚至“自尽”;比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承诺在自己离世之前捐出所有的财产,他的这种“裸捐”行为受到了全世界的赞赏,所以比尔盖茨收获了巨大的幸福,有福就有寿,他会更加长寿;再比如一个小孩,如果家长老是责骂,老师总是批评,小孩会过的很不开心,幸福感很差,容易叛逆,但如果家长不断鼓励,老师不断表扬,小孩就过的很开心,幸福感就很强,小孩可能就越变越好。

    说到小孩的教育问题,有必要补充一下。是不是就是说,为了小孩的幸福感,只要一味地夸奖他表扬他,有什么要求就满足他,这样就行了?这样的话,很容易违反人生多元理论,因为人生的多元性,如果从其他元或其他角度来看,这种对小孩娇生惯养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这已经是被人们验证过的。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尽量肯定、鼓励小孩的同时,对于小孩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要适时适当地纠正,对于小孩提出的一些过分与不当的需求,也要适时适当地拒绝与制止,要让小孩明白,人生就是这样,在幸福的同时也会有痛苦,我们不断要享受幸福,同时也要主动地迎接痛苦,有时候,我们甚至要有意设置一些难题、痛苦等等,让小孩尝试、磨练等,以提高他的调节与适应能力,这样会让他受益终身。

    我觉得这些内容更应该写进教材,无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些都不应该遗漏。

    我评估我的认可度的指数为:55

    现在可以得出我的幸福指数为:48

    从这个指数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出,我的幸福指数不高,低于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比较而言,我生活得并不是很幸福。

    当然,精准的幸福指数,是建立在诚实与真实的评估之上的。

    因为人生的多元性,人生时刻面临着各种不同的、有好有坏的、有强有弱的元的影响,特别是还有一些我们很难掌控的未知元;因为人生时空洞有限,所以我们的“拥有”也是有限的;因为人生的实用性也是有限的,我们的“突破与拓展”的能力有限,“调节与适应”能力也有限------,所以,尽管我跟所有人一样,每时每刻都在追求幸福、创造幸福,但是,我们离幸福却总是存在一段距离。

    这就是人生,尽管幸福指数有100,我们都在向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但因为人生时空洞有限,人生实在太多元,人生的实用性也有限等等,所以,我们离这个目标总是有距离,有些人的距离甚至很遥远,不得不生活在痛苦和不幸之中。

    如果我们明白这些道理找到这些根源之后,能够进行正确的调节与适应,也就是说,当我们还离幸福还很遥远或者说还生活在痛苦和不幸之中的时候,我们能够振作精神、不悲观、不气馁、“越是艰险越向前”------,那么我们离幸福就会越来越近。

    假如在学校里有一门人类生命学课程,能够把诸如我写的这些内容都写进教材;

    假如每一个人都会计算自己的幸福指数;

    假如当我们发现我们身边的人或其他人的幸福指数偏低的时候,我们能够适时的提供帮助;

    假如------

    这样的话,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看上去大家生活得都很幸福,但有一个人——张国荣突然跳楼自杀了,我们惋惜不已、追悔莫及,在这个时候我们能不能用自觉意思反省一下,我们连这些“假如——”一个都做不到,那么,应该跳楼的是不是更应该是我们!

    推而广之,当我们在揶揄、嘲笑迈克杰克逊的怪异另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他所承受的痛苦与不幸,给予适当的帮助;当我们在批评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的时候,我们反省一下,在毛泽东晚年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让他更多地接近群众、深入实际,体察民情民生------。

    我也清楚,现在确实已经有了关于幸福指数的评估与计算方式,老实说,我可能跟很多人一样,不知道这个评估与计算的方式是怎样的。你幸福吗,我只能用这篇文章的内容以及我的认识与理解来回答,至于正确与否,我希望那些“发现”这篇文字的人们乃至所有人来评判、检验、反驳、辩论等等,我希望同所有人一起认真地探讨这个问题而不是把它当做一个玩笑而不了了之,我们更应该堂堂正正、有根有据地把俱如什么是幸福、怎样面对幸福与痛苦、怎样追求幸福等等问题写进教科书(难道这些问题不够重要吗?),因为能不能回答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的确意义深远。